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生态环境学院开展“践行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暑期社会实践

2025-07-23 20:52  点击量: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中,为切实担负起新时代青年的绿色使命,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头师范学院生态环境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直属队于2025年6月—7月围绕“践行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主题,深入内蒙古多地开展生态调研,以青春之力探索绿色发展路径。本次实践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紧扣“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旨在强化青年使命担当、提升实践能力、服务地方发展,并长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团队足迹遍布乌梁素海、大青山、黄河沿岸等区域,考察了湿地、山地、河流、农田等多样生态系统。

一、深入湿地调研见证生态修复成效

实践队首站抵达乌梁素海湿地。队员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路线,实地调研湿地保护现状。通过观测,队员们识别出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在内的多种珍稀鸟类,并记录到芦苇荡中斑嘴鸭育雏的生动场景。水质监测数据表明,经过系统治理,乌梁素海水体透明度显著提升,沉水植物覆盖率明显提高,为200余种鸟类提供了良好栖息地。在湿地展览馆,队员们对比多年的生态数据,深刻体会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显著成效。


二、探访农田基地感受科技兴农力量

实践队赴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行调研。该园区按照“企业+基地+科研院校+社会化服务”模式运行,包含12个功能片区,广泛应用北斗导航无人农机播种、智慧灌溉、无人机植保等技术,实现田间精准种植管理。队员们深入园区,实地考察小麦套种辣椒等智慧农田种植模式,学习其生长管理技术与运作机制,并重点调研当地盐碱沙荒地改良改造和综合利用的经验。通过亲身参与田间劳作,队员们深入体验现代农业,学习新技术特点,以实践助力乡村振兴,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三、山地生态考察 守护草原生命共同体

在九峰山和春坤山草原带,队员们采用“样方法+”开展系统调研。设置1m×1m标准样方,详细记录针茅、羊草等优势草种的分布特征,植被平均覆盖率达65%。特别关注到海拔梯度上植被类型的更替现象,团队采集了20份土壤样本、300余份典型植物标本和300余份昆虫标本,为后续实验室分析、深入了解草原生态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此行让队员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四、学习治沙经验 传承绿色奋斗精神

实践队赴国营新华林场学习“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经验。技术人员讲解樟子松造林技术时特别提到:“一棵树要经历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风沙考验才能固沙成林。”在库布齐沙漠,队员们考察了“草方格+光伏”治沙新模式,了解沙柳、花棒等多种沙生植物的适应机制。通过对比治理区与未治理区的生态状态,队员们深刻认识到60多年来治沙人“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奋斗精神。这些生动案例说明,荒漠化防治不仅是重大的生态工程,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民生工程。


五、转化实践成果,贡献青春智慧力量

通过深入实践,实践队形成三项重要成果:一是队员们在学习基础上,协助打造了鸟类科普展览馆。队员们化身科普讲师,通过生动翔实的讲解,将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的理念播撒到公众心田,引导人们理解鸟类作为生态系统“守护者”的关键作用,深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二是绘制了多个地区的动植物图谱。这些图谱为周边多种生态系统的动植物本底调查与动态监测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有效支撑了区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的科学决策。三是成功孵化创新创业项目。队员们积极将实践所学转化为项目成果,成功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各一项。同学们深刻感悟:“这次实践让我明确了专业学习方向,未来要深耕植被恢复技术,为林草生态保护贡献力量。”这些宝贵认识将激励队员们以更扎实的专业素养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结语:

在为期35天的深入实践中,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北疆生态屏障,以专业视角记录绿色发展成果。从波光粼粼的乌梁素海到郁郁葱葱的防护林带,从科技赋能的现代农业基地到生机盎然的草原牧场,队员们亲身见证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此次实践收获内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未来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等领域贡献更多青春智慧,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共同书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


下一条:生态环境学院开展“探索飞羽奥秘,科普候鸟行动”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